朋友買了一隻手機,準備送給交往才一個多月的女朋友。就把我朋友叫做阿強吧。雖然身材看起來還滿健壯的,但是長得一付書生樣,待人也和氣。當初他對她有意思時,我曾極力鼓吹他,要他好好加油。就這樣講了半年後,才總算有了行動,進而開始和她交往。
因為兩人用了不同廠家的門號造成電話帳單上產生驚人的數字,所以阿強下定決心之後,買了一隻手機要送給她用。什麼牌子的我就略過不提了,總而言之就是可以照相、彩色螢幕、功能炫加上造型漂亮、要價一萬五左右的行動電話。本來是月初就買好的,但半個多月過去了,這隻手機還是沒能送出去。
「為什麼呢?」我問他,「那麼衝動就買了一隻上萬元的手機,而且還沒送給她?」
『沒啊。』他回答。
「什麼沒啊,她知道你買了手機給她嗎?」
『不知道。』
「……。你也真是夠了,即然你已經買了,那就送給她呀,為什麼還不送呢?」我有點不解。
『還沒見面。』他無奈地回答。
喔,說到重點了,原來是還沒有見面。不過想想也奇怪,從阿強家到她的公司或她家,的確是需要花些時間,可是最少半小時、多則一小時就可以見到面了。雖說兩人工作都忙,都是星期六日要排班的那種,但也不會搞成這樣吧。
「半個多月沒見面?怎麼回事?」我下定決心要追問出來。
『沒啊,就……就……就她要我不要去找她。』
「不要去找她?才剛開始就要結束了?」我心裡在想不會吧。
『沒啦,還是每天講電話,但是她要我別去找她,說這樣我很累。』
「喔,所以你們之間還是很甜蜜,只是她怕你這樣來回跑會太累?」我大致有些了解了。
『是呀。』阿強說這句話的時候,眼神似乎有些落寞。
「那你喜歡她這個樣子對你嗎?」我抓住他的話尾問道。
阿強沉默了。
我了解了。這兩個人並不是不喜歡對方,也不是厭煩對方,他們彼此之間仍然有著情愫。只是在剛開始的階段裡,阿強有著不確定感與不安全感。其實在戀愛的過程當中,大多數的人都有著不確定感。打個比方來說,一般人很少會問自己的媽媽說:「你愛我嗎?」,因為他們知道母親對兒女是會付出無限的愛,甚至在未來也是。但是在情人之間,兩個生長環境有所差異的個體,在這個時候就無法很肯定地認為對方會愛自己永遠。尤其是日後的相處,在對未來未知的情況下,這樣的不確定感很顯得濃厚。
阿強面對她這樣的情形時,表現得很寂寞,就是因為他的不確定感沒有得到滿意的安撫。他覺得女方好像在躲自己一樣,甚至覺得女方想分手。不過說了這麼多,不確定感其實不是本篇重點。
平心而論,阿強的不確定感似乎是重了點,隨之而來的胡思亂想,造成了他對女方產生了一些誤解。而女方為了阿強著想,體貼他,所以和他說雙方排好假日時再見面,平常講電話就可以了。仔細想想,女方的出發點是好意,但是對於阿強來說,卻是難過和寂寞。為什麼?因為女方給的愛不是阿強要的愛;也就是說,女方表現出來的,不管是在言語、思想、行為上,對阿強來說,有很大一部份不是他想要的。你能說他們彼此不喜歡對方了嗎?不,他們仍然互相喜歡,但是用錯了方法。
其實我們在社會上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,例如說一方給了太多的愛讓對方喘不過氣,或是自以為做了一些對方會喜歡的事,沒想到招來反效果。我們對愛情都有一些期望,希望對方能夠做些什麼事,說些什麼話,而我們自己也會想辦法做些對方會高興的事,而不只是愛情,連友情、親情也是。如果說對方沒有做出我們所希望的事,或是我們為對方做的事卻不被認同,那這是誰的問題?
答案很清楚,是雙方的問題,因為缺少了溝通和設身處地。只單純地依照「自己喜歡什麼,那對方也應該會喜歡」這種邏輯去行事是很危險的一件事。這個社會上現在最缺少的就是「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」這件事。如果只是單純地將這種簡單邏輯套用在對方身上,痛苦了別人,也反過來傷害了自己。而偏偏他們每天講五四三的事,但在情感和心靈上的溝通,少之又少,更何況女方本來就是個不太懂表達情感的人。
簡單地認為自己這樣來回跑會很累,所以為阿強著想,不要三天兩頭見一次,但是阿強就是喜歡常常見面的這種人。尤其是當阿強忍不住對她追根究底時,她還一付有點無辜被冤枉。我是不清楚他們會這樣持續多久,但我建講阿強把話和她說清楚,告訴她阿強想要的愛是那一種,女方想要的是那一種,講清楚說明白,感覺自然來。像現在這樣不清不楚,女方不懂得表達,埋著頭自以為地為對方著想;男方又不好意思問,埋著頭自以為地胡思亂想。長久這樣下去,再怎麼樣好的對象,再怎麼樣好的感覺,都會被消磨殆盡。
嚴格說起來,這也算是活在謊言之下。一方自以為地欺騙自己,認為這算是體貼;另一方自以為地為自己的不確定感找個合理的藉口。其實我們人的一生就在這種「安慰自己、欺騙自己」的謊言中來保護自己,逃避自己。然而可悲的是,即使知道這些或許都是謊言,但我們仍然願意去相信它,去守護它。說它是讓人們能夠堅持活下去的原動力或信念,也不為過。
「彼此相愛的兩個人,卻因為這樣的原因而分手,豈不是很令人傷感的一件事嗎?」最後我對阿強這樣說。
一旁送不出去的手機,映著阿強的內心在哭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