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人都有怨念。
其實應該說每個人心中都有想要做的事,想要說的話,想要去的地方,想要達成的願望,無論大小、無論程度、無論時限。當這樣的願望累積在心裡愈來愈久,並且變的愈來愈強烈時,人就會想要去實現它。以我來說好了,通常我逛書店時都會看到好幾本自己想買回家好好閱讀的書籍。但是以我所擁有的時間來說,是無法一一地將它們好好看完的,所以只好默默地把這個慾望放在心裡。很不巧,我通常一兩個星期會到書店走一趟,於是那幾本書每次去書店時就會順便看看摸摸,接著一番掙扎後又忍住不買。如此不停地循環下去,到最後終於受不了了,於是掏出錢來買了兩三本回家,實現長久以來的願望(或慾望)。
但是這樣就安心了嗎?不,還有其他想買而沒買的書,只不過剛開始時因手上抱了兩三本回家,想好好地翻一遍,所以對那些沒買的書慾望變減少了很多。但是隔了一陣子之後,開始又想買新的書回家。偏偏上次買的書還有一些沒看完,想好好看完後再買新的。加上這個月的書錢已超過預期支出,不想再多花錢,腦子裡開始產生亂七八糟的想法……。對於這種想要實現卻遲遲無法完成的願望,經過了一段心理忍受極限期後,就變成所謂的怨念。
怨念的來源並不是只有一種,情況也有所不同,但大體上算是「想實現的願望無法完成,或是遲遲無解,對完成願望的步驟束手無策」。像是郵票收集家想要買到清朝第一張龍票,卻沒有錢買,等到有錢時卻沒有人賣。線上遊戲想要打的怪一直都沒出現,等到出現時卻找不到人跟你一起打,或者打了之後卻發現沒掉想要的寶,而下次出現要等一星期……。從小想要夢想去美國紐約玩,和許多漂亮的景點拍照,偏偏還沒去看過,大樓就倒下了。諸如此類的怨念,潛藏在人的心裡,只是大小和程度的分別。
當怨念產生時(這並不容易去釐清它產生的時間),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反應,依照程度而有差異。最強烈的是心中極度期待的願望,突然在一順間落空而產生的。像是一個男的深愛著她的初戀情人,而女的去美國唸書,男的等她而遲遲未婚,但是女的卻了無音訊。十年後女的回國,男的高興若狂,卻發現女的已經結婚,並且有兩個孩子,而且她的丈夫竟是自己在五年前出國的好朋友。說好願意幫忙找尋女友,沒想到找到了沒有通知就算了,反而還在一起結婚了。自己等了十年,沒想到被女友和好朋友雙雙背叛,這一剎那真是怒不可遏。這時更驚人的消息是女的癌症末期,剩沒多久可活,回台灣是為了見大家最後一面,而男的即使已身為某大企業的總經理,擁有數千萬家產,也無力可回天……。(我乾脆改行去寫小說好了)
這種再也無法實現的怨念,通常對人的影響也最大,而其他遲遲無法實現的怨念,至少還有機會完成,所以程度上來說也比較小。當然,怨念的程度同時也要看「期待的程度」、「期待者的耐壓度」、「期待者的人生觀」。我們知道一件事如果我們愈期待,那麼當它落空時,我們失望的程度也愈大。遭遇失望時,如果耐壓度愈高,那麼願望轉成怨念的時間也會跟著拉長。同樣的一件事,相同的期望程度,某甲若比某乙耐壓,那麼願望遲遲落空後,某乙會在較短的時間內將願望轉成怨念。
至於如何消除怨念?
我還在想……